首页 概况 资讯 党建 文化 产业 公告

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成本管理

 TIME : 2020-03-13    浏览次数 : 13866    [    【关闭】     
×

最近正在读一本书《薛兆丰经济学讲义》,随着不断往后阅读越来越觉得这是一本难得的书籍,看到成本这一章节,对于从参加工作就一直接触成本的我来说,对成本有了重新的认识,与大家分享。

采石场的故事:有个人开了一家采石场,专门采石头,他在采石场旁买了一块空地,空地上有鱼塘,还有小树林,朋友就问他,买这块地是要养鱼,还是用来开发房地产?他说:“我既不打算养鱼,也不打算开发房地产。买这块地,只是为了让它空着。”为什么要买块地空着呢?他做的是采石生意,旁边这块空地如果一直没卖出去,始终会吸引一些地产开发商。如果地产开发商买了这块地,修建住宅,居民住进去了肯定会抱怨采石场发出的噪声,这样就会对他的采石场生意造成影响,他要让自己的生意能够稳定地进行,于是就把这块空地买了下来,即便什么也不干。

一、企业家是资源配置的中间人

表面上看,他买这块地,是他自己付的钱,但实际上,他之所以愿意付这个钱,是因为他深信有人会替他付钱,愿意付钱的人就是买石头的人。再进一步讲,买石头的人也不会无故掏钱,他买石头可能要修一个博物馆;而之所以修博物馆,是因为他相信有人会愿意掏钱来参观这样一层一层推导下去,就会发现,我们看得见的,是石场老板出真金白银买这块地,看不见的,是最终有消费者愿意为此买单。实际上,是消费者买下了这块地, 石场老板只不过是一个中间人。

其实,所有的企业家都在充当中间人的角色。他在猜有没有消费者愿意为他的经营活动买单。如果猜对了、他就赚钱,如果猜错了,就赔钱。

二、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

原本只是为了保证采石场的持续稳定生产因为他相信采石场的回报会比较丰厚。但可以想见,如果民用住宅的价格涨到足够高,高到超过采石场的回报,他会把采石场关掉,拿这块地来修建住宅。这块地其实有两种排他性的用途:要么做采石场,要么做居民区。最终哪一种用途能够获胜,取决于这两种用途的使用者谁的出价更高。这两种用途的使用者,一种是买石头的人,一种是要住房子的民。这块地,如果建采石场,就放弃了住宅小区,建采石场的成本就是那个没有建成的住宅小区;反过来,如果这块地用来建住宅小区,采石场就建不成了,建住宅小区的成本就是放弃了的采石场。当然,一块地不仅可以用来建采石场或者建住宅小区,它还有好多其他用途:A、B、C、D、E……当一个资源有若干个选项时,被选中的那个选项,它的成本就是所有放弃了的选项当中价值最高的那个。简言之,成本就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

三、沉没成本不是成本,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而如果没什么可放弃的,也就不存在成本。沉没成本,就是指那些已经发生但不可收回的支出。当我们没办法再收回、没办法再放弃时,就不存在成本。凡是提到成本,我们一定是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的。

四、货币成本并不是全部成本。做决定的时候,我们要盯住全部成本,而不只是钱。比如,我们去淘旧货,买便宜的东西,货币成本就比较低,但货币成本只是全部成本的一部分。虽然钱少付了一些,但我们却付出了更多的时间,买到假货劣货的可能性也增加了,这些都是淘旧货的成本。所有这些成本加起来,才是淘旧货的总成本。

五、中间商赚差价,让商品价格更便宜。好多人批评中间商说,我们买的东西之所以这么贵,是因为中间商在当中赚了很多钱;如果我们直接跟供应商打道,直接从那里进货的话,我们买东西就会便宜很多。这种看法,其实是错误,就是只盯着货币成本,没有看到全部成本如果我们不经过中间商,亲自跑到马铃薯地里买马铃薯,然后到青菜地里买青菜,再到屠宰场里买猪肉,那么我们付出的成本会高得不可想象。由于中间商和中间商之间也在竞争,在地里面只值一毛钱的青菜,人们再付九毛钱,就能在家旁边的超市买到,这已经是在当前的约束条件下,人们可能支付的最低成本了。过去我们看到很多新闻,说卖药的中间商如何腐败,如何吃喝玩乐打高尔夫;就因为最终买单的是买药的人间商增加中间成本的行为可以说是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其实,腐败也是一种制度成本,它也是导致药价上升的原因之一。然而,哪怕是腐败行为,也仍然受到经济规律的约束。腐败的根源在于不适当的制度漏洞,关键是要改革制度,增加制度的宽松程度,拓宽药物的供应渠道,而不是单靠行政命令。供应增加,价格才会下降。否则,只盯着中间商,生硬地减少自然衍生出来的中间环节,效果很可能会适得其反,使得药品价格不降反升。在大多数情况下,中间商在帮助我们减少总成本,而不是增加总成本,而中间商之间的竞争,会使物流的总成本降到最低。

确定成本需要人们的“想象”,有了这个想象的空间,才吸引学者们不断挖掘成本更深层次的内涵,制度变革的成本、社会的成本、竞争的成本……

过去接触到的经济学类书籍都是各种数学公式、理论模型,很难看懂,感觉离我很远,这本书举例和理论解释都很贴近生活,虽然没有看完,但感觉越来越有意思,经济学并不是拗口的公式,而是一种思维、一种想象、一种道理、推理和权衡,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文/李志浩